『雙體』?《自然》研究:雙星行星或是外星生命家園。

太陽系是單星周圍聚集著多顆行星的恒星系統,就像唯一已知的有生命的行星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因此,圍繞類似太陽大小恒星的行星是天文學家試圖定位外星生命的目標。

科學家估計,宇宙中大多數恒星系都是雙星系統。

23日《自然》雜志發表的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行星系統在雙星周圍形成的方式與圍繞太陽等單星形成的方式非常不同。

『雙體』?《自然》研究:雙星行星或是外星生命家園。

雙星系統模擬圖。

圖片來源:傑斯·克裡斯蒂安·約爾根森教授等

『這一結果令人興奮,因為在未來幾年內,尋找外星生命的任務將配備幾種新的、極其強大的儀器。

這增強了理解行星是如何圍繞不同類型的恒星形成的重要性』領導該研究項目的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傑斯·克裡斯蒂安·約爾根森教授說。

這一新發現是基於智利ALMA望遠鏡對距離地球約1000光年的雙星系統NGC1333-IRAS2A的觀測得出的。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相當短的距離。

它形成於大約1萬年前,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恒星系統。

其中的兩顆恒星相距200個天文單位《AU》,1AU約等於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太陽系最遠的行星海王星距離太陽達30AU。

該雙星系統被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圓盤所包圍。

通過觀測並借助計算機模擬,研究人員發現,氣體和塵埃的運動並不遵循連續的模式。

在某些時間點,通常是相對較短的時間段,即每十年到一百年,運動變得非常強烈,雙星系統會變得比原來亮十到一百倍,直到它恢復到正常狀態。

據推測,這種循環模式可以用雙星的對偶性來解釋。

這兩顆恒星相互環繞,每隔一段時間,它們的聯合重力就會以某種方式影響周圍的氣體和塵埃盤,導致大量物質向恒星墜落。

墜落的物質將引發明顯加熱,熱度將使這顆恒星比平時亮得多。

這些爆發會將氣體和塵埃盤撕裂。

雖然這個圓盤將再次形成,但爆發仍然可能影響後來的行星系統的結構。

然而,目前觀測到的恒星系統還太年輕,還不足以形成行星。

該團隊希望未來利用ALMA研究行星系統的形成。

此外,彗星也成為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

『彗星很可能在創造生命進化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彗星通常有很高的冰含量,並存在有機分子。

可以想象,有機分子在行星貧瘠的時期保存在彗星中,而後來的彗星撞擊會將這些分子引入行星表面』約爾根森說,在這種情況下,了解爆發的作用很重要,因為『爆發引起的加熱將導致塵埃顆粒及其周圍冰層的蒸發,這可能會改變構成行星的物質的化學成分』。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