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創造的藝術作品中,
對外星人有各種充滿想象力的描繪:
它們可能是光頭、圓眼,
長著四五根發光的手指,
也可能形似身披鎧甲的怪獸,
或是像《三體》中描繪的那樣,
能迅速脫水成一張皮,
以躲避災難自然環境……
那麼假如從嚴謹的科學角度出發,
外星人會長成什麼樣子呢?
讓我們走進
《摩根·弗裡曼之穿越蟲洞》第二季,
和科學家們一同探索外星世界。
想要探知外星人的樣貌,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它們的生存環境。
雖然我們無法親眼見證外星生命的家園,但規律似乎有跡可循。
事實上,早期的地球對於現在來說不亞於一顆外星。
因為在地球誕生後的40億年中,環境一直在發生變化,它經歷過空氣中沒有氧氣的時代,也有過赤道附近被冰川覆蓋的歷史。
對於古生物和地質學家來說,了解外星生命面貌的最好根據就在化石記錄當中。
生物們會根據環境的改變而進化,正如陸地脊椎動物一次又一次回到海洋,衍生出巨大的海怪。
7000萬年前承擔著這個角色的,是稱霸海洋的巨獸克柔龍,當今則是像鯨魚這樣的龐然大物。
如果將這個概念平移到外星環境,我們就不難假設,或許某個遙遠的行星之上,也正有著這樣的巨物在恣意遨遊。
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幸免於危險的太陽輻射,離不開地球磁場的保護。
但設想一下,在一個遍佈輻射的星球上,怎樣的生命才能存活下去呢?
它可能需要一層保護殼,外加重金屬鑲邊,以便保護整個軀體;它可能會有強壯的肢體和爪子,從而在強輻射來臨時挖出地洞。
更重要的是,它可能需要一套基因修復機制,來彌補機體遭受的輻射損傷。
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還真不是,地球上就有一種生物叫做『水熊蟲』,可以在輻射、高溫等極端環境下生存。
這樣看來,在條件惡劣的外星環境下,也可能進化出類似的生物,打破人類對於生命力的想象。
地球上進化出的生物,可以肆意在陸地奔跑滑行、空中飛翔、海中暢遊……但系外行星生物的生存方式,很可能大相徑庭。
例如距離我們20光年的格利澤581d行星,曾被科學家認為可能存在生命。
但由於自轉非常慢,它的其中一半比另一面熱很多,構成了『冰與火』的世界。
格利澤581d上面還覆蓋著一層厚厚的大氣,會將星體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因此生物學家認為,如果行星上有生命,它們必須飛躍上空來尋找陽光。
或許這顆行星上存在著風箏一般的植物,足以升到暴風雲的頂端。
這裡或許還會衍生出蝙蝠一樣的飛行動物,用高效的飛行方式尋找獵物謀生。
而在黑暗的環境中,外星生物們又將如何準確定位獵物呢?不妨開個腦洞,將你的想法發佈在評論區吧!探索外星生物的更多奧秘,敬請關注《摩根·弗裡曼之穿越蟲洞》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