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仰望夜空,定會被『夜女士』那絕美的身姿所吸引。
萬千星辰,俏皮地眨著眼睛,捧出一輪明月,一切顯得那麼祥和而又美好。
可是,在我們肉眼可視的距離之外,卻有無數個『洪荒巨獸』在不斷吞噬周圍的一切,連光都無法逃脫它的魔爪,而它,就是黑洞。
恒星的生命歷程
恒星和人類一樣,也有從出生走向死亡的過程。
隻不過相比於人類,恒星的生命周期多達幾百億年,而黑洞,就是超大恒星走向死亡時的最終產物。
科學家們認為,恒星是由宇宙中的星際雲形成的。
將這種星際雲類比成球體,它的直徑可能長達100光年,質量可能相當於600萬倍的太陽質量,裡面充滿了氫、氦等元素。
由於星際雲的質量分佈不均勻,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物質會被聚集到一起,密度增大,壓強也隨之增大。
同時,根據角動量守恒定律,物質在被聚集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旋轉。
隨著過程持續進行,旋轉速度越來越大,中心部位會產生熱量,溫度不斷升高。
當溫度達到一定值,能夠使氫聚變成氦的時候,一顆恒星由此誕生,此時的它被稱為原恒星。
根據原恒星的質量大小,恒星又分為四種類型,我們以太陽質量為標準進行分類:
當原恒星的質量小於0.08倍太陽質量時,由於它的質量太低,甚至無法引發氫聚變,所以它並沒有形成恒星,就像是胎兒在子宮裡發育不完全,是個死胎。
科學家將它命名為褐矮星或者棕矮星。
當原恒星的質量在0.08~0.5倍太陽質量之間時,由於它的質量較小,發出的光偏紅,於是就被稱為紅矮星。
紅矮星是壽命最高的恒星,長達幾百億年。
當原恒星的質量在0.5~8倍太陽質量之間時,它發出的光為黃色或黃白色,科學家稱之為黃矮星。
太陽就屬於黃矮星,壽命大概為100億年左右。
當原恒星的質量大於或等於8倍太陽質量時,它發出的光是偏藍色的,我們稱之為藍色大恒星。
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經由哈勃望遠鏡所發現的一顆藍色大恒星——手槍星,它的質量為100~150倍太陽質量,生命周期隻有300萬年左右。
恒星自誕生之日起,其核心就一直在進行核聚變,發出光並釋放能量。
恒星質量不同,核聚變程度也不一樣。
例如紅矮星,它隻能把氫原子聚變成氦原子,質量更大的黃矮星,則能將氦原子進一步聚變成碳原子,而藍色大恒星可以將碳原子一直聚變下去,直到聚變成鐵原子為止。
可是我們都知道,核聚變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倘若一顆恒星的內部核心一直在進行核聚變,那麼這顆恒星為什麼沒有爆炸呢?答案就是因為引力與聚變這兩種作用處於平衡狀態。
也就是說,由於引力的存在,恒星內部的核聚變是可控的,質量越大的恒星,其引力越強。
隨著恒星不斷釋放能量,其質量也會不斷減少,引力不斷減弱。
最終,核聚變將會脫離引力的控制變得愈發強烈,恒星由此步入了『晚年期』。
晚年時期的恒星《黃矮星》,由於核聚變無法控制,半徑會不斷增大,像氣球一樣不斷膨脹,變成紅巨星。
例如紅巨星時期的太陽,其半徑會是現在的100倍,地球將會被烤化。
人類若想生存下去,隻能移居別的星球或者把地球推向更遠的地方,這便是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作品《流浪地球》。
當恒星變為紅巨星之後,隨著體積不斷變大,密度不斷變小,內部核心溫度會不斷下降,導致核聚變減弱,於是引力又重新占了上風。
在引力作用下,紅巨星的內核將會收縮,外圍的物質則會形成星雲,拋灑到宇宙中去,內核會形成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非常大,相當於把太陽裝到地球裡。
當白矮星耗盡內部所有的能量後,就會形成黑矮星。
據科學家估計,由白矮星到黑矮星的過程十分漫長,長達幾千億年,這也是我們目前沒有找到黑矮星的原因。
黑洞的產生
不同質量的恒星,其生命歷程也會不同。
例如紅矮星,它會跨過紅巨星階段直接形成白矮星,而藍色大恒星會形成紅超巨星。
與紅巨星向白矮星過渡相同的是,紅超巨星也會經歷內核收縮,外圍物質向外拋灑的階段。
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核聚變復雜程度不同,二是外圍物質拋灑方式不同。
紅超巨星最外層是氫聚變,再深入一點,溫度升高,可能是氦聚變,以此類推,最裡層的核心物質為鐵。
當紅超巨星開始收縮時,外圍物質會從內部向外噴發而出,形成我們所熟知的超新星爆發《supernova》,這個過程比星雲的形成更加劇烈,中心會形成比白矮星密度更大的中子星,相當於把太陽放到一個城市裡。
當中子星的質量大於太陽質量的3倍時,引力會使中子星無休止地進行收縮、坍塌,連中子之間的排斥力都無法阻擋,直到形成一個密度幾乎無限大,體積接近無限小的星體。
超高質量產生的引力,導致的時空扭曲使任何靠近它的物質都會被吸進去,連光都無法例外,黑洞就由此誕生。
事實上,早在人類觀察到黑洞之前,科學家們就已經意識到黑洞的存在。
1916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首次提出了引力場方程。
同年,德國著名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通過求解引力場方程,發現宇宙中或許存在這樣一種天體:當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時,該點附近會存在『視界』,一旦進入,連光都無法逃逸。
後來,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將這種奇異的天體命名為『黑洞』。
再後來,經由史蒂芬·霍金對黑洞進行的進一步研究,黑洞的神秘面紗也得以被揭開。
人能否通過黑洞穿越時空?
要解釋上面的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些黑洞的物理性質。
首先,黑洞的質量非常大,它所產生的引力,光都無法逃脫。
其次,黑洞會導致時空彎曲。
在黑洞周圍存在『視界』,光在視界外時,是有機會逃離黑洞的,可一旦光進入視界,就再也無法逃離,隻能被吸進黑洞。
假如有一個人A在視界外以勻速靠近視界,那麼在遠處靜止不動的觀察者B看來,A是越來越慢的。
最後,當A運動到黑洞中心時,B會發現A靜止不動了,這就是引力導致的時空彎曲效應,越靠近黑洞,時間越慢。
當A進入黑洞中心後,劇烈的時空彎曲將會導致時空互換。
我們現在所生存世界,時間是單向的,意味著我們不能回到過去;但是空間是雙向的,我們既能向前也能向後。
在黑洞中心,情況則相反,時間為雙向,空間為單向。
也就是說,A可以回到過去,但在空間上,他隻能前往黑洞中心的『奇點』。
最後,A還未進入黑洞中心,就會被巨大的引力場撕裂,導致死亡。
通過黑洞穿越時空,這種科幻電影裡的場景理論上是有可能實現的。
可問題在於以人類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克服巨大的引力,將人安全地送到黑洞中心。
我們對黑洞的了解隻是冰山一角,直到2019年科學家才獲得黑洞的第一張照片。
可惜的是霍金先生在2018年就去和愛因斯坦探討科學了,沒看到這張歷史性的照片。
可我相信,未來一定還會出現無數位『史蒂芬·霍金』,帶領著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