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繞著銀心轉,速度達每秒220公裡以上,未來會墜入黑洞。

黑洞如今對天文學家而言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這是因為當前事件視界望遠鏡拍攝到兩張黑洞的真實寫照。

它們就是5500萬光年之外M87星系中央黑洞和銀河系中央區域人馬座A*黑洞《簡稱人馬座黑洞》.這些黑洞照片均持續了5年時間,通過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和南半球毫米級望遠鏡進行接力觀測,屬於全人類高光時刻。

作為第2張黑洞圖片,處於銀河系中心、距太陽系隻有27000光年遠的人馬座A*黑洞一直利用引力來控制太陽系公轉軌道,使太陽以220km·s-1·h-1的時速攜帶地球圍繞銀河系中心黑洞運行,並每隔2.2億年自轉1周。

於是,問題就出現了

由於黑洞有極強吸引力以致於連光線也不能逸出,那麼人馬座A*是否能吞噬銀河系呢?

因為科學家們現在已經發現太陽系繞銀河系的公轉速度比人們所期望的要快得多。

太陽系正在一點點接近銀河系中心。

不久以後是否會掉進人馬座A*黑洞?

在此,我們必須要盤桓黑洞史

有關黑洞發現的歷史要追溯到18世紀,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下,那時候一般人都認為光是粒子,如果天體引力足夠束縛住粒子的話,天體將不會再發光而顯得黑暗,地球人是不可能觀測到黑洞。

科學家們稱這一天體為暗星。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描述黑洞,但是托馬斯在1799年時。

楊在他所著《物理學原理》一書中給出的解釋卻是錯誤的。

他認為,黑洞是一種『不可見』物質;而光子則具有某種特殊性質,能夠被觀測到並記錄其變化過程。

楊先生通過雙縫幹涉證明光並非種粒子,而是波,隨後量子力學也證明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引力方程是在1915年愛因斯坦方程中建立起來的,卡爾在1916年提出的。

霍金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後,愛因斯坦對宇宙起源問題進行了探索,他發現宇宙中可能存在著一個”暗能量場”,而且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

但是沒有任何實驗證據證明這個假設。

史瓦西從該方程出發得到廣義相對論方程第一個精確解——著名的『黑洞解』,但那時愛因斯坦還不相信有這樣一個天體,他在《物理學期刊》中否認有可能。

但是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人類有史以來首張黑洞照片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那黑洞到底是怎樣從零起步?

現行恒星演化模型提出

恒星到了老年,由於不能抗拒其引力,會出現大爆炸現象,其命運因恒星的質量而異,有些質量很小的恒星會演變成白矮星並放射出暗淡無光的白色光輝,而稍大的恒星則是完全消耗了其燃料之後,才踏上了下一段路程:膨脹成超新星這個階段後期出現了宇宙間最為璀璨的煙火-超新星大爆發。

此時質量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質量很小的超新星將坍縮為密集的中子星;質量較大的超新星就象蒸發一樣,不可觀測;當然,它不會消失,它還會以另外一種更神秘的方式出現,它是宇宙中的終結者——黑洞。

黑洞作為宇宙的終結者其密度與引力幾乎是無限的,只要任何天體一進入黑洞世界的范圍內,便再也沒有逃生的機會了,盡管它確實在宇宙間稱霸,但是黑洞亦有大有小。

我們銀河系中央的黑洞約有400多萬太陽質量,看上去確實相當可怕,不過最多隻能算是一個中型黑洞了,而現在宇宙知道最大的黑洞為TON618,其質量與660億太陽相當。

盡管這些黑洞均距離地球較遠,但是最接近我們的銀河系黑洞時刻對太陽系產生影響,人馬座A*黑洞的巨大引力將其附近超大質量恒星匯聚到一起,而這些恒星也用其引力將其附近恒星匯聚到一起。

如此層層疊疊地保持著一個穩定的銀河系並使太陽系能夠孕育出生命。

在這浩瀚宇宙中,有一個天體是獨一無二的,它就是我們人類所熟悉的”黑洞”.黑洞是什麼呢?它又是怎麼形成的呢?它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但是成也是黑洞、敗也是黑洞。

每一個具有質量的天體都能在宇宙空間中形成凹陷處,而且質量越大空間彎曲越嚴重,引力就是由這些彎曲引起的,拿人馬座A×黑洞來說吧,因為其質量超過400萬個太陽而形成巨大空間彎曲。

整個銀河系猶如漩渦,而星系之中又像是身處漩渦之中的小船,它不停地繞著漩渦打轉,但是與此同時它又不停地接近漩渦的中心,那就是人馬座A×黑洞。

太陽系與銀心黑洞相距約27000光年,科學家們最初相信太陽系繞銀河系公轉約為每秒220千米,但是最近的研究結果卻證明了真實速度比每秒220千米還要快得多,即太陽系正以高速率沖進銀心黑洞。

太陽系的命運已不可更改,那我們還有多遠?

據推算,太陽系又繞銀河系運行了13萬圈,然後又落入黑洞中,而且運行一圈約2.5億年左右,也就是太陽系還剩32.5萬億年,不過這僅僅是理論速度而已,其實可能更快。

然而,哪怕是再快的時間,至多也要快上萬億年,太陽50億年之後就要走到盡頭,遠在太陽系陷入黑洞前,地球已被一顆化為紅巨星的太陽所吞沒,1億年之後太陽系裡隻有一顆孤獨的白矮星。

假如人類科技達到足夠的高度,遠在地球毀滅前我們便已脫離太陽系走向更遠的星辰大海,憑當時人類的技術,或許我們也可以見證太陽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