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是我們的本恒星系,這個恒星系半徑也僅僅1光年至1.5光年,雖然在宇宙中微不足道,可對於我們來說極可能在人類走向滅絕都無法走出去的范圍。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以前本來被認為是九顆行星,但由於冥王星太不爭氣了,連自己軌道上的其他星球都沒有幹掉,所以被降級成了矮行星。
但你知道嗎?就算不加上冥王星,原本的太陽系確實應該擁有九顆行星,隻是其中一顆行星被自己撕碎了。
這裡不得不說到提丟斯-波德定律。
這是一位德國中學教師提丟斯-波德總結出的一個行星距離公式,這個公式可以表述為A=(n+4) /10。
其中N=0,3,6,12,24,48(n23 時,後一個數字為前一個數字的 2倍》現代的公式把a作為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單位(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就是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值(1.5億千米)。
簡單表述就是按照N的數字計算行星相對太陽的位置,以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
根據這個公式計算後就發現了問題,除了海王星以外,其他行星均符合這個公式。
但通過計算發現,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少了一顆行星,公式得到的值是2.8,這裡卻除了一堆小行星一無所有。
直到發現了谷神星後,實測值為2.9才算是填補了這個軌道的空缺。
可問題是谷神星太小了,它的引力並不足以獨占一條行星軌道,所以這裡原本應該存在的行星不是谷神星。
那這顆行星去哪了?我們在大致估算了小行星帶幾十萬顆已發現的小行星後,發現所有小行星加起來質量仍然很小,這也是很多人不相信這裡以前會是一顆行星的原因。
因為所有的小行星質量加起來都沒有月球大,既然沒有月球大,那麼它的引力太弱也不足以獨占一條行星軌道。
所以我們才有此疑問,這顆行星到底去哪了?
太陽系在形成之初,整個太陽系裡,中間是形成太陽的物質集合,周圍是巨大的星盤,星盤的直徑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奧爾特星雲。
太陽在點燃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後,大量的太陽風開始向外噴射。
而星盤上的其他物質也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行星。
原本小行星帶的區域裡也同時形成了一顆可能和火星差不多大的行星,在軌道穩定後圍繞太陽公轉。
但讓這顆行星不好受的是它被夾在木星和火星軌道之間。
雖然兩顆行星並不會一直處於最近的距離,但在它經過木星時,木星的引力就會開始蹂躪這顆行星。
加上時不時火星也會過來摻和一下,這顆行星很快就承受不了木星的潮汐力而解體了。
很多人用現在小行星的數量去衡量這顆行星的質量,但我們忽略了一點,木星的強大引力會將很多小行星的軌道偏離。
行星解體時,所有的碎片並不會都朝一個方向運行,它們會被引力拉扯得四分五裂。
有些被木星偷走,有些被火星偷走,有些被引力甩到了深空之中。
所以這裡的小行星僅僅是最後軌道穩定的那一批。
這裡原本是一顆行星的原因其實我們已經找到了,隻是很多人不願意相信。
比如這裡最大的小行星有兩顆。
一顆是谷神星,直徑差不多將近1000公裡,是太陽系中中最大小行星。
說谷神星並不是這裡應有的那顆行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另一顆小行星,這顆小行星叫靈神星,直徑約為200公裡。
看似並沒有谷神星大,但它太特殊了,據觀測,靈神星主要由鐵和鎳以及一些稀有金屬,比如黃金,鉑金,銅等構成。
這是一顆行星內核的殘骸,成分幾乎和地球內核的一樣。
如果靈神星隻是一顆小行星的內核殘骸,那就很難會被撕碎,谷神星就是最好的榜樣。
所以靈神星一定是一個更大星球的內核殘骸,而這裡的小行星原本都是同一顆星球的一部分。
谷神星的出現也許就證實了原本的那顆行星有多大,谷神星也是原本的行星的一部分,甚至隻是一小部分。
這裡還有很多不小的小行星,從概率上來說,當初那顆行星解體時,會有一半留在原來的軌道上,另一半會散佈到其他地方。
所以,那顆行星很可能原本的大小和火星差不多,可能略小一些,但一定是存在的。
在火星,月球,金星,水星等行星上都擁有大量的撞擊坑,包括地球,隻不過地球的地貌恢復非常快,我們很難統計撞擊坑。
這些撞擊坑有大有小,就算不統計隻是估算也能至少有幾十萬個隕石撞擊坑。
這些撞擊坑也證明了在數億年前隕石雙擊非常頻繁,多的時候就像在下流星雨。
而木星更厲害,木星不光擁有幾十顆衛星,自己本身也吞噬了很多小行星。
這說明小行星帶中逃逸的小行星數量是極大的。
而原本這裡也確實應該有一顆也許很美麗的行星。
隻能說木星和火星太親密了,容不得他們之間有第三者出現。
如果處於小行星帶的那顆行星沒有被解體,是否會產生生命呢?如果結合那些地外生命的傳說,這裡會不會是地球生命的發源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