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祝融號』帶回『現代火星存在水』的證據。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5月5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官網了解到,科學家根據『祝融號』返回的沙丘表面特征提出現代火星存在水,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科學家:『祝融號』帶回『現代火星存在水』的證據。

現代火星是否存在液態水,對於星際移民、近代火星氣候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液態水是塑造火星宜居環境乃至存在生命的前提。

以往研究已證明早期火星曾存在大量液態水,而後伴隨火星早期大氣逸散,氣候環境發生重大轉變,極低的氣壓和水汽含量導致今天火星上液態水難以穩定存在而隻能以固態或氣態的形式存在。

據介紹,『鳳凰號』機械臂上觀測到的液滴證明當前火星高緯度地區夏季可以出現含鹽液態水,數值模擬也顯示適合液態水存在的氣候條件可以短暫出現在當今火星某些地方。

然而,氣溫最高的火星低緯度地區是否存在液態水,至今仍缺少直接的觀測證據。

2021年中國『天問一號』火星任務搭載的『祝融號』火星車成功著陸於烏托邦平原《Utopia Planitia,UP》南部邊緣《109.925°E, 25.066°N》。

該地區位於火星北半球晚西方紀低地《northern lowlands》單元,屬於火星低緯度地區。

截止冬季休眠,『祝融號』火星車工作了350多個火星日,行程約2千米,獲得了大量寶貴的科學探測數據。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小光、王旭、吳海斌,聯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建軍、任鑫,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孫詠等,利用『祝融號』搭載的導航地形相機、多光譜相機和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對該地區沙丘表面的微觀形貌特征和物質成分特征開展研究,首次發現了『祝融號』著陸區的沙丘表面存在結殼、龜裂、團粒化、多邊形脊、帶狀水痕等表面特征,同時,通過光譜數據分析發現,沙丘表面富含含水硫酸鹽、蛋白石、含水鐵氧化物等物質成分。

科研人員結合『祝融號』火星氣象儀的實測數據和其他火星探測器的地表觀測氣象數據,在排除地下水和CO2的可能後,確定這些表面特征與降溫時在含鹽沙丘表面的降霜或降雪有關。

含鹽沙粒促使霜雪在低溫下融化形成含鹽液態水,鹽水幹燥後含水的硫酸鹽、蛋白石和鐵氧化物等含水礦物膠結沙粒形成風沙團粒乃至結殼,且結殼進一步幹燥形成龜裂。

後期的再次降霜降雪在結殼上進一步形成多邊形脊和帶狀水痕等液態水活動痕跡。

同時,根據沙丘上隕石坑的統計,確定沙丘形成於距今約40-140萬年前以後,結合水的三相圖關系推定,在晚亞馬遜紀的火星地軸大傾角時期,水汽從極地冰蓋向赤道方向的擴散傳輸導致火星低緯度地區出現多次濕潤環境,由此研究提出,火星地軸大傾角時低緯度地區低溫有助於降霜降雪、導致含鹽沙丘表面結殼和團粒化,造成沙丘固化並留下液態水活動痕跡的形成模式。

據悉,上述成果推進了在火星低緯度地區液態水地面觀測證據的研究,揭示了在表面溫度相對溫暖、適宜的低緯度地區,現代火星氣候可出現更潮濕的環境。

這對探索火星氣候演化歷史、尋找宜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並為未來尋找生命存在提供了關鍵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