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研究團隊發現火星近期水活動新證據。

湖北日報訊 《記者張歆、通訊員餘淳梅、孫彥欽》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肖龍教授團隊首次在火星橫向風成脊表面識別出小型多邊形裂隙,將此推導為火星近期水活動的新證據。

這項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據來自『祝融號』火星車的新數據。

火星的水活動特征一直是火星探測與研究所關注的焦點。

一般認為,自諾亞紀《約37億年以前》以來,火星的地表水活動逐步減弱。

進入亞馬遜紀《約30億年前至今》,氣候變得幹旱寒冷,液態水難以在火星表面穩定存在,水以冰的形式貯存於火星兩極及中高緯度地表以下的土壤和巖石中。

2021年5月,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著陸於烏托邦平原南部,在其著陸及巡視范圍內分佈有大量的橫向風成脊。

橫向風成脊是火星表面較為年輕《可能小於100萬年》的風成地貌,是研究火星大氣運動及氣候特征的重要載體。

研究團隊利用『祝融號』導航與地形相機數據,對火星車巡視路線上的橫向風成脊表面形貌特征進行了詳細刻畫,首次在火星橫向風成脊表面識別出小型多邊形裂隙。

同時,對原位光譜數據的解譯表明,這些裂隙分佈區的表面可能存在石膏等含水硫酸鹽礦物,意味著水在這些多邊形裂隙的形成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結合著陸區的地質背景,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多邊形裂隙可能存在兩種成因。

一種是地下水通過毛細作用,被輸送至橫向風成脊表面,在水分蒸發過程中表面收縮形成多邊形。

第二種是地表與大氣中的水汽交換,導致橫向風成脊表面形成硬化的砂質殼層,殼層破裂形成多邊形裂隙。

其中,第二種成因機制可能性較大。

此前,有研究認為火星沖溝和復現性斜坡紋可能指示了火星近期的液態水活動,火星橫向風成脊表面小型多邊形裂隙的發現為了解火星表面水活動,評估當前火星的宜居性這一關鍵科學問題,提供了新線索。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

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