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星車運行1年,美國機遇號卻能運行15年?難道差距這麼大?

人類的驕傲——祝融號和機遇號

火星,這顆紅色的星球,古時被稱為熒惑,一直吸引著人類的探索欲望。

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數十個探測器,其中有些成功著陸並在火星表面巡視,有些則失敗或失聯。

在這些火星探測車中,最引人註目的兩個是中國的祝融號和美國的機遇號。

祝融號是中國首個在地外行星上運行的巡視器,它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一部分。

天問一號於2020年7月23日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於2021年2月10日進入火星軌道。

中國火星車運行1年,美國機遇號卻能運行15年?難道差距這麼大?

2021年5月,240公斤的祝融號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著陸,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成功將巡視器著陸在火星表面的國家

2022年5月,受著陸區冬季嚴寒和沙塵天氣影響,設計壽命為90個火星日的祝融號火星車超額完成任務進入冬季休眠模式。

如今,祝融號火星車已經『睡』了近一年時間,火星北半球早在今年1月左右就已進入春分時,祝融號仍未蘇醒。

與之相比,2004年1月在火星赤道附近著陸的機遇號,卻顯然更加長壽。

機遇號的設計壽命和祝融號相差無幾,為90個火星日《約92個地球天》,但實際工作了近15年,創造了火星探測車的最長壽命紀錄

它在火星上行駛了45.16公裡,拍攝了超過21萬張照片,發現了多種含水的礦物和巖石,證明了火星曾經有過湖泊和海洋。

為何火星車的壽命差距這麼大

兩輛火星探測車都是人類對這顆遙遠行星的重要窗口,但它們的運行時間卻有著天壤之別。

祝融號剛剛在火星上度過了1年就陷入休眠,而機遇號卻在火星上堅持了15年之久,直到2019年2月13日才正式宣佈任務結束。

這樣巨大的壽命差距讓很多人感到不解和好奇:祝融號究竟差在哪?

其實,這主要和兩個方面有關:一是火星的環境,二是探測車的設計

首先,我們要知道火星是一個極端惡劣的星球,它的氣候變化無常,沙塵暴頻繁,溫差巨大,對探測車的工作和生存都造成了巨大的挑戰。

祝融號和機遇號都采用了太陽能發電的方式,這就意味著它們都需要依賴太陽光照來維持運行。

但是,火星上的太陽光照並不穩定,隨著季節的變化,光照時長和強度都會發生變化。

而且,沙塵暴會遮擋太陽光,導致太陽能電池板上積累沙塵,降低發電效率。

因此,火星探測車都需要在冬季或者沙塵暴期間進入休眠狀態,等待環境條件改善後再恢復工作。

而機遇號之所以能運行15年,很大程度上益於火星上的一些偶然的環境因素。

比如,在2004年和2009年,機遇號分別遭遇了兩次沙塵暴,但卻意外地被風吹掉了電池板上的沙塵,從而恢復了發電能力。

如果沒有這樣的『幸運』,機遇號也許早就結束了它的使命。

另外,祝融號和機遇號之所以壽命差距這麼大,還和它們的設計有關。

機遇號是美國在火星探測領域的第二代產品,前面已經有了旅居者號的經驗和教訓

而祝融號是中國的第一代火星車,雖然借鑒了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等月球車的技術,但火星環境比月球更復雜和惡劣。

因此,在設計、制造、測試、運行等方面,機遇號有著更成熟和可靠的技術保障。

中美國探測車差距帶來的啟示

總而言之,祝融號和機遇號壽命差距除了來自於多次迭代帶來的技術差距,但也不能排除機遇號的運氣因素,畢竟它的長壽在美國五臺火星車中也是遙遙領先的。

所以我們不用妄自菲薄,誇大技術差距,而是在這次對比中得到一些啟發。

首先,我們應該為祝融號的成就感到自豪

祝融號是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火星表面工作了358個火星日,累計行駛1921米,完成了多項科學探測任務,為中國深空探測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祝融號的成功,展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高水平和高水準,也展示了中國人民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其次,我們應該看到祝融號和機遇號的差距

機遇號是美國2003年發射的一款老式探測車,它在火星表面運行了15年,創造了火星探測車的最長壽命紀錄。

雖然機遇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但也反映了美國在航天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

我們應該認識到,在航天領域,美國仍然是我們最強大的競爭對手,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不能驕傲自滿

最後,我們應該堅定不移地推進航天事業發展。

航天事業是國之重器,是科技強國、創新強國的重要標志。

我們要繼續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在航天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人類航天事業進步。

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祝融號會再次蘇醒,並與其他火星探測車一起,在火星上留下更多中國人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