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火星,出發!(附你該知道的火星知識點)。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托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此前,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已於7月20日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成功發射升空。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預計將於7月30日發射。

火星已然成為繼月球之後人類探索太空的又一個『熱門』目的地。

不惡補點火星的基本常識,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啊!這裡是關於火星的10個知識點——

向著火星,出發!(附你該知道的火星知識點)。

1、火星不是個大星球

火星不大。

如果把太陽比作典型的前門那麼高,地球的尺寸相當於一枚硬幣,而火星大約有一片阿斯匹林藥片那麼大。

然而,由於其肉眼可見,世界各地許多文化都在很早以前就觀察到了火星。

公元前兩千年的古埃及天文學家對火星進行了觀測,而中國關於火星運動的記錄出現在公元前1045年。

太陽與太陽系行星尺寸比較《來源:JPL》

2、火星是太陽系的第4顆行星

火星圍繞恒星太陽轉,是太陽系從內往外數的第4顆行星。

日火平均距離約2.28億公裡,即1.52個天文單位。

太陽光到達地球需要8分鐘,到達火星需要大約13分鐘。

太陽與地球、火星之間的距離《來源:chool-for-champions》

3、火星上的一天更長

火星上的一天比地球上的24小時多一點。

火星繞太陽一圈需要687個地球日,這是火星時間的一年。

火星年幾乎是地球年的兩倍長《來源:NASA》

4、火星地表崎嶇

火星是一顆巖石行星,其固體表面已經被火山、撞擊、風、地殼運動和化學反應所改變。

火星的重力隻有地球上的37%,這使得火星上的山可以更高而不會坍塌。

因此,火星擁有太陽系行星中最高的火山:奧林匹斯山。

同時,火星上也有眾多峽谷。

根據NASA的說法,被稱為『水手谷』的峽谷和美國一樣寬。

5、上火星得穿航天服

火星大氣稀薄,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CO2》、氬《Ar》、氮《N2》和少量氧氣、水蒸氣組成。

科學家們認為,火星曾經擁有更厚的大氣層。

過去的幾十億年裡,太陽撞擊火星大氣層的能量可能『剝離』了其頂部較輕的氫,將氣體分子散射到了太空中。

NASA的火星大氣和揮發性演化《MAVEN》探測器,正在對這個問題進行更詳細的研究。

此外,火星非常冷,中緯度平均溫度為-45攝氏度。

而且,由於幾乎沒有大氣層,火星上的氣壓隻有地球表面平均氣壓的1%。

艙外航天服不僅能提供氧氣,還能保護人體不受這些環境因素的傷害。

火星大氣構成《來源:NASA》

6、火星有兩顆天然衛星

火星有兩顆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

由於它們的成分與太陽系其他地方發現的小行星相似,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它們是很早以前被火星的引力拉入軌道的。

在太陽系的生命周期中,火衛一的壽命相當短。

大約3000萬到5000萬年後,它將因為無法對抗火星的潮汐力而撞上火星表面或被撕裂。

火星與兩顆天然衛星《來源:Skymarvels》

7、火星無環

火星周圍沒有環。

不過,到了火衛一被火星引力撕裂的那個時候,火星周圍可能就有了一個能夠持續一億年的環。

土星有環

8、人類已探測火星多年

世界各國已開展多次火星探測,包括探測器飛越、軌道器探測和著陸探測。

第一次真正成功的火星任務是1965年的『水手4號』,向地球傳回了人類史上第一張火星表面的最近距離的圖像,開啟了人類空間探索的新時代。

從地球到火星,探測器的發射、軌道、控制、通信、電源、入軌、著陸等技術都有很高要求。

自1960年以來,美國、蘇聯/俄羅斯、日本、歐洲和印度先後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項目,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僅有23次,完全成功率是43%,其它的項目裡,探測器都撞毀、失靈或失蹤了。

《由於成功標準不統一,此處數字有不同版本。》

9、火星上尚無生命

目前,火星上還沒有發現我們所知的生命。

全球的火星探測任務,其宗旨都是了解火星的歷史和未來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我們所知道的生命更有可能與水共存,因此尋找水是火星探測器們的共同使命。

火星大氣稀薄,不允許大量水在火星表面流動或停留,但這些年的探測數據讓科學家們確信火星兩極有冰。

問題是,冰在夏天融化的時間是否足以支持微生物誕生與生存。

尋找生命條件是火星探測的基本使命《來源:Joyreactor》

10、火星是顆『生銹的星球』

火星被稱為『紅色星球』,是因為土壤中的鐵礦物氧化或生銹導致土壤和大氣呈現紅色。

地球和火星都是由相當數量的鐵形成的。

地球更大的質量和引力將鐵拉向地核,而火星較低的重力使高濃度的鐵留在表面並被氧化。

它究竟怎麼生銹的,仍然是個謎。

洞察號在火星上開展勘探工作《來源:Pinterest》

來源:新華視點微博、語宙《spaceflightforum》

來源:騰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