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宣』、中國將在2030年前實施載人登月任務,中國人民的航天熱情被再次點燃。
與此同時,帶來的則是新一輪的、對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討論乃至質疑:
畢竟一方面,從最近一年、幾年的情況看,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的下限越來越低,『偷竊、撒謊、欺詐』無一不通。
既然現實中的美國各種坑蒙拐騙,那麼沒有理由不相信『阿波羅』計劃時的美國也是一樣的德行?
另一方面,咱們多多少少對於登月計劃的『首次』還是很看重的。
咱們從小到大,爭先進位、勇爭第一的意識幾乎就是浸透在每個人的骨子裡的。
既然如此,是否是第一個登上月球、或者真正登上月球的國家,對我們當然重要。
那麼,以目前我們所了解的情況,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否是一個確實存在並認真實施的計劃,美國人是否登上過月球,為何美國現在號稱要『重返月球』,卻步履蹣跚舉步維艱呢?
『阿波羅』計劃的真實性
大伊萬覺得,起碼從美國方面公開的、登月計劃的實施過程和相關資料圖片來看,『阿波羅』計劃起碼能夠在邏輯上保證一致性。
所謂的一致性,就是計劃各分系統基本能夠做到緊密銜接,計劃各環節可以做到邏輯自洽,不會出現某個分系統憑空蹦出來、或者某個環節被硬生生塞進去的情況。
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登月計劃的一致性可以說是這一計劃『真實性』的極大保證。
畢竟,咱們反向論證一下,如果是一個造假的計劃,要做到各環節緊密銜接、邏輯自洽,計劃的執行細節都能夠一一對應,花的錢並不比真實的計劃花的錢要少。
那既然你造假都花了這麼多錢了,為何不直接搞一個真實的計劃呢?
發射中的土星五號
從『阿波羅』計劃各分系統的研發情況看,我們就說被討論最多的土星五號火箭和登月飛船系統。
雖然大多數人隻知道一個土星五號,但事實上美國早在1957年已經開始了登月火箭的預研工作,要知道那是1957年,美國自己的人造衛星還八字沒一撇的時候,登月火箭的預研居然就已經開始了。
當時登月火箭的代號叫C-1,別看C-1火箭載荷和推力增量都不足,但事實上土星五號的三級構型,飛控模塊在C-1上就已經得到了一定的驗證。
土星五號底部五臺巨大的發動機噴口
至於土星五號被眾人所知的S-1C《第一級》和強大的五臺F-1型火箭發動機,其預研周期甚至比C-1火箭的預研時間還要早,早在1955年就已經開始了預研工作。
在1957年其預研型號首次點火成功,1959年就在驗證試驗中達到了400噸以上的推力並持續了200毫秒,1961年C-1運載火箭首飛成功,而1960年洛克達因公司甚至連F-1型發動機的原型機全尺寸模型都拿出來了。
各分系統完全是你追我趕的狀態,分系統研發走在總體前面,總體又走在國家決策前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現在覺得不可思議,可那確實是冷戰的常態。
月球軌道交會《LOR》概念
『阿波羅』登月飛船也一樣,我們現在看到的隻有『阿波羅』登月飛船,而實際上美國的載人航天計劃是在1958年就開始的,當時還隻是有一個初步的『把人送進太空』的想法,後來演變為美國載人航天的第一個計劃『水星』。
到了1959年,『水星』計劃同樣八字沒一撇、甚至連航天員還不知道自己要幹嘛的時候,剛成立的NASA就已經初步提出了一個載人登月的方案。
1960年9月,離美國把首位航天員艾倫謝潑德送入太空還有大半年時間,NASA甚至已經開始招標登月飛船了。
又僅僅過去了不到兩年時間,謝潑德進行亞軌道飛行也就一年,離約翰格倫實施首次地球軌道飛行甚至才過去了三個月,美國就正式公佈了登月飛船的全部技術構型,連載人登月的技術方案都已經確定下來了,隨後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登月飛船研制工作。
所以說,起碼從『阿波羅』計劃的技術方案,實施過程來看,無論是登月火箭,還是載人飛船,研發過程和研發邏輯都是很清楚的,每一步也都有相關的研發資料和研發照片作為對應,那既然如此,計劃的真實性當然是有保證的嘍。
那麼,為什麼土星五號火箭和『阿波羅』登月飛船,在實施了6次登月任務之後就被棄之不用,甚至後來連圖紙也找不著了呢?這其實還牽涉到我們上面提到的、計劃的一致性問題:從設計思想上來看,土星五號其實頗具『蘇聯特色』,是一種專機專用型裝備,尤其是它強大的推力和近地軌道《LEO》運載能力,完全是為了登月而設計的。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角度來看,用來執行別的什麼任務,性能都嚴重過剩。
同時,土星五號為了巨大的起飛推力,其實犧牲了頗多性能,比如S-1C級比沖隻有263秒,這個數據拿到現在來看實在是不夠看。
更何況,土星五號從研發到真正發射,花了60多億美元,這個數據大概相當於現在的400億美元。
而作為對比,1960年下水的『小鷹』號航空母艦的造價隻需要4億美元!這意味著,每發射一枚土星五號火箭就等於往天上扔一艘航空母艦,饒是NASA不斷氪金,也禁不起這麼燒錢……所以,登月計劃在實施了幾次並證明了美國自己的科技實力後,隻能告一段落。
但即使如此,最後一枚生產序列號SA513號的土星五號火箭,也有自己的去向,作為天空實驗室在1973年被發射進入了太空,結束了土星五號運載火箭的歷史。
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歷史結束後,『阿波羅』系列登月飛船的歷史還在持續,在1975年實施了一次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同時執行了幾次『天空實驗室』空間站任務。
但事實上,連載人登月還沒有真正做到,NASA又開始盤算下一代載人飛船的研發計劃了,1969年4月,NASA正式將下一代載人航天器列入預研,並明確提出要將可復用性和降低成本作為計劃的要件。
1974年,也就是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開始的前一年,美國就開始建造首艘試驗航天飛機『Enterprise』,並在1981年進行了『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首次飛行,這樣,美國從『阿波羅』飛船到航天飛機之間的技術過渡,也就這麼無縫銜接上了。
總之,航天飛機其實是美國在充分使用、並對『阿波羅』飛船和土星系列火箭的優勢劣勢做了充分了解之後,拿出的替代方案。
當然,航天飛機軌道器後來一不便宜,二不安全,並沒有實現NASA初期設計的目標,可謂是NASA交的最大的一筆學費,這個算是後話了。
『阿爾忒彌斯』計劃為啥這麼難
在簡要分析了『阿波羅』登月計劃的一致性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為什麼美國後來再也沒有復刻『阿波羅』登月計劃、現在的『阿爾忒彌斯』計劃也一樣磕磕絆絆了。
前者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典型的冷戰計劃,不管任務性價比,甚至也不管人命,能把人扔到月球上就算勝利。
在12艘『阿波羅』飛船中搞死三名航天員、差點搞死三名航天員,事故率高達1/6,這個事故率已經算是高得驚人了。
這種方案擱在現在別的不說,光是6艘登月飛船花相當於現在2000億美元的高價,就足以讓國會老爺把這份計劃扔得遠遠的……畢竟,地主家也沒餘糧啊。
搭載獵戶座飛船的SLS運載火箭
而目前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呢?大伊萬認為,恰恰是美國在『阿波羅』計劃中的經驗導致了搖擺不定。
從SLS的性能看,完全就是一個先進的、復刻版的土星五號。
按理說用SLS登月完全足夠了,但是美國又不太甘心,到底是復刻一個類似於六十年代的月面突擊任務、趕在中國前面把人扔上去就算勝利,還是用重型獵鷹、進行多次發射和月球軌道對接、強調計劃的可持續性甚至科研價值等……目前美國自己也不確定,這就是傳說中的『五心不定輸個幹凈』。
當然,美國自己目前的工業能力下降的也比較厲害,別的不說,之前負責研制土星五號S-1C和F-1發動機的洛克達因噴氣,目前早已堙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這些因素雜糅起來,決定了美國現在哪怕是復刻先前的阿波羅計劃,也絕對沒有那麼簡單。
歷史有的時候並不是呈現出線性向前發展的,呈現出螺旋發展的趨勢其實也完全正常。
所以,對於我們來講:一方面,也就不要過分糾結『阿波羅』計劃的真實與否了;另一方面,在大伊萬看來,『阿波羅』計劃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經驗和教訓。
現在美國在『阿爾忒彌斯』計劃上的踟躕,更是給我們交出去的、免費的學費。
這讓我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驟,安安心心一步一個腳印地實施自己的登月計劃,按照效益最大化的路子來,最後的計劃實施效果和收益,絕對會好於『阿波羅』計劃甚至目前美國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大概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