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上了剛誕生不久的地球,巨大的沖擊力直接讓這兩顆星球融為了一體。
而撞擊過程中飛濺到地球軌道附近的大量碎片,則在後來的日子裡逐漸聚攏形成了月球。
以上這個被稱為『撞擊說』的月球形成理論,是目前被天文學界普遍接受的月球起源理論,然而最近的研究卻表明,月球其實隻花了幾個小時就成型了。
關注我,帶你了解月球的前世今生
天文學家根據目前的地月質量,計算出當年的提亞是以每秒9.8公裡的速度,45度的角度撞上地球的,沖擊波裹挾著碎片在幾小時內就形成了一個繞地球公轉的碎片群,這便是月球的前身。
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帶回的月球巖石標本表明,它們和地球一樣都形成於46億年前,並且構成元素也和地球一致,這從側面驗證了地月同源理論,然而進一步分析後發現,月球其實是在地球形成後150萬年後才誕生的。
太陽系早期演化模型認為,在46億年前太陽系剛誕生的時候,內太陽系至少有20顆大體積小行星,是這些小行星的撞擊融合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四顆類地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而地球在受到提亞撞擊後產生了大約1億個碎片。
科研人員通過模擬當時地球的質量,以及受地球引力影響到1億個碎片後發現,這些碎片在超級計算機的模擬中隻用了幾小時就形成了月球的內核和基本框架,剩下的月球外層物質則更多是由地球本身的碎片構成的,因此不論是美國登月時期,還是中國的嫦娥探月時期,搜集到的月球樣本都是和地球同源的。
除了月球在短時間內形成外,天文學家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實,那就是在月球誕生之初,它和地球的距離不是今天的38萬公裡,而是隻有4萬公裡,也就是早期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要比今天看上去大9倍,同時早期地球受到的月球引力影響也要比今天更大。
正是在早期月球的強大潮汐力影響下,早期地球的熔巖之海才活動頻繁,地球內部的行星發電機效應也才得以啟動。
後來隨著地月系角動量守恒的原因,月球才開始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到了46億年後的今天,地月之間的距離也增加到了38萬公裡,這個距離已經足以塞下太陽系剩餘的其他所有行星了,未來還會進一步增加。
大概10億年後,月球在地球天空中占的大小將明顯小於太陽,屆時月球再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的時候就無法遮擋全部陽光了,日全食也就不存在了。
迄今為止雖然隻有美國成功進行過載人登月,但中國也將於2030年之前載人登月,並且到時候還會在月球南極附近建立一個科研基地,因為月球南極有著為數不多的水冰資源,在那裡安營紮寨將實現用水自由和氧氣自由,畢竟水能分解出氧氣。
總體而言
雖然目前的月球起源理論已經得到了很多科學家支持,但人類其實仍未找到確切證據,按照設想,隻有未來在地球或者月球軌道附近找到當初並未融入月球或者地球的撞擊碎片,才能從根本上補齊撞擊說的短板。
不過我相信隨著未來太空開發的加速,人類早晚會在地月系內發現當年撞擊的殘餘碎片,從而還原月球乃至整個地月系的演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