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後博士出征太空,新老航天員接棒,要為2030年登月做準備?

神舟十六號成功發射,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執行太空飛行任務。

85後博士出征太空,新老航天員接棒,要為2030年登月做準備?

航天員大隊長景海鵬先後3次出征太空,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而兩位85後博士均是首次執行太空任務,其中朱楊柱是航天飛行工程師、桂海潮是載荷專家。

此次執行任務的航天員與以往有著很大的不同:一是、老將景海鵬破紀錄的第4次出征;二是、首次出現非飛行員出身的航天員。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景海鵬可以4次上太空,而楊利偉隻能上1次?兩位博士執行太空飛行任務,是不是為了2030年登月做技術儲備?

景海鵬將4次登上太空,楊利偉隻有1次

楊利偉是中國第一個執行太空任務的航天員,並且是獨自一人,沒有搭檔。

等待他的究竟是何種艱難險阻,我們不得而知,隻能從相關數據中推論,但『理論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準繩』,很多時候再多的理論也比不上一次實踐。

楊利偉坐上飛船後,經歷了其他航天員沒有的『26秒生死考驗』,可以說與死神擦肩而過

『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幾乎難以承受,覺得自己快不行了!』——楊利偉自傳《天地九重》。

這是楊利偉的親身經歷。

飛船在爬升過程中,楊利偉承受了自身體重數倍的壓力,然而就在此時,火箭與飛船產生了低頻共振,這種共振叫人痛不欲絕。

楊利偉說:『就像在我周圍放的都是敲鑼打鼓,震動得你受不了,有一種像瀕臨死亡的這種感覺。

一是你覺得你用不上力量,二就是你有點要過去的那個意思』

幸運的是,26秒後,飛船穩定了下來。

最終,楊利偉憑借堅強的意志、嫻熟的技巧、無畏的勇氣完成了任務。

細心的網友可能看到了,楊利偉從返回艙出來後,嘴角上仍有血絲,這還是醫療隊為其擦拭完,檢測了身體後。

毫無疑問,楊利偉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受傷了,他已經不適合再去太空執行任務了。

但是,楊利偉回來後,把他的經歷告訴了航天中心,經過技術人員的研究、改進,共振等缺陷消失了。

那麼,景海鵬為什麼可以4次上天,甚至在天上度過五十歲生日呢?

第一次、2008年9月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

第二次、2012年6月執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並擔任指令長;

第三次、2016年10月執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並擔任指令長;

第四次、2023年5月將執行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並擔任指令長。

首先,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長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在性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飛船內的環境有了很大改善,甚至連空間站都有了。

最明顯的就是,神舟十三號直接上了三名航天員,他們在空間站內可以鍛煉身體,不僅可以緩解精神壓力,還可以降低肌肉萎縮,減少骨質流失。

其次,景海鵬非常努力,自控力極強。

飛天任務結束後,航天員舉行了慶功宴,宴會結束後,大家提議去唱歌,景海鵬拒絕了,說有事要做。

什麼事呢?航天員劉洋說:『去宿舍找他,結果推門進去發現他在那裡低著頭看書學習呢』景海鵬無時無刻不在努力。

最後,身體素質依然很棒,且配合默契

57歲的景海鵬,身體素質很好,每天堅持做600個俯臥撐,600個仰臥起坐,上千次跳繩,這還隻是標配。

而且和景海鵬合作過的航天員都表示:景海鵬相處非常好,工作協作非常默契。

可以說,景海鵬能夠4次執行太空任務,除了得益於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外,也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的身體素質。

85後博士執行太空任務

神舟十六號飛船來了兩位新人——85後博士。

可能有人會想,航天員不都是飛行員出身嗎?然而現在,讀書也能上太空!

還記得,2021年熱播大劇《雪中悍刀行》嗎?軒轅敬城讀了40年書,最後悟出天象境,甚至可以強行上陸地神仙。

用他的話說就是:其實讀書也能讀出天象鏡。

當然,這裡說的讀書絕不是讀死書,死讀書,而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根據公開信息,兩位85後分別是朱楊柱、桂海潮,兩位都是博士學位,桂海潮還是博士生導師。

朱楊柱,1986年9月出生於江蘇沛縣,2005年9月入伍,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陸軍上校軍銜。

2020年9月,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入選為中國第三批航天員。

2022年6月,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2005年,朱楊柱考進入國防科技大學,並在這裡度過了本科、碩士、博士十年光陰。

在這裡他學習了空氣動力學和流體動力學,在航天飛行領域有了深厚理論功底,為他日後成為一名航天飛行工程師打下堅實基礎。

但他本人仍十分謙虛:『憶十年前初到科大,懵懂無知卻意氣風發,嘆如今無材補天卻空得博士虛名』

國防科技大學的博士,是很多人做夢也考不到的,而他卻認為這是虛名。

桂海潮,1986年11月出生於雲南施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0年9月,作為載荷專家入選為中國第三批航天員。

2022年6月,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2005年,桂海潮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習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

本科期間,成績優秀,被保送讀研並提前攻讀博士,2014年在北航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桂海潮雖然不是軍人出身,但他特別有韌勁,而且特別穩,這樣的性格也更符合航天員的標準。

在科研工作中,桂海潮的科研成果不是最快的,但是他總能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桂海潮先後在加拿大約克大學、瑞爾森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7年通過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進計劃,回到宇航學院工作。

桂海潮瞄準了航天動力學,並在該領域深耕,成為中國第一個載荷專家。

什麼是載荷呢?載荷專家又負責什麼呢?

航天器上裝載的、直接實現航天器在軌運行任務的儀器、設備、人員、試驗生物及試件等,被稱為有效載荷。

載荷專家從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

那麼載荷專家執行太空任務,必然是搞科學研究,研究載荷相關課題及基礎理論的。

我們可以大膽的設想,未來中國要發射超大載荷的長征火箭,運載更大質量的設備、儀器,更多的人員。

2030年登月計劃

月球是離我們最近的星球,人們在多年前就夢想登上月球,而這個夢想於1969年4月12日,由美國宇航員實現。

並且說出了那句經典的:『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

當然,美國登月一直飽受質疑,畢竟60年代的科技水平與現在相比相差太大,最為奇怪的是,50多年過去了,今非昔比的老美卻登不上月球了,難道圖紙丟了?

想要證明美國登月真假,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我們上去看看』

中國的登月計劃分為『探、登、駐』三步,計劃於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目前已經完成了第一步、2014年將航天器送入太空,已實現;2020年左右建立空間站,已實現;飛行器實現『回』地任務,也實現。

第二步、登月計劃,也已經開展。

這樣的進度,也急壞了NASA,NASA局長比爾·尼爾森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探月方面與中國存在競爭,並稱按照計劃,美國『會先於中國重返月球』。

可以看出,美國與中國再次展開了登月競賽,這甚至有了當年美蘇爭霸的味道了。

回到今天,兩位85後博士出征,一位是航天飛行工程師、一位是載荷專家,這不正是為登月計劃培養人才,打造基礎嗎?

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想,在不久的2030年,中國航天員登上月球,卻沒有發現美國宇航員留下的蹤跡,這是不是太過刺激了?

實際上,中國開展登月計劃,絕不是為了驗證美國阿波羅計劃的真偽。

而是,有著自己真實的需求。

一方面,世界各國紛紛開展太空探索,登提出了登月、甚至登陸火星,作為國際大國,我們不能無動於衷,任由他國發展吧!

另一方面,阻止他國瓜分月球。

2019年,NASA說服美國議員,同時找到了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共同制定了一份《阿爾忒彌斯協定》。

協議中規定,該成員國可以在月球,或者其他星球的基地附近,建立一個『安全區』。

這個安全區屬於成員國,其他國家無權幹擾和破壞。

同時,成員國可以在『安全區』內進行資源開采、科學試驗等活動。

這是要妥妥地瓜分月球啊!

要知道,月球上存在著一種被無數人吹噓的神奇綠色資源氦3,氦3是核聚變的核心能源,未來一旦掌握可控核聚變,那麼氦3就是最強的能源物質。

根據測算,100噸氦3可以滿足全世界一年所需的能量,地球上的氦3含量很低,而且提純難度非常大,月球上的氦3含量達到100萬噸~500萬噸,這些氦3可供人類使用幾千年。

那麼如此看來,登月是人類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國的一件大事!我們理應履行大國責任,開展登月計劃。

寫到最後

神舟十六成功發射,85後博士登上太空,新老接替井然有序,未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必將以全新的更快的速度發展。

如此看來,2030年中國的登月計劃將會如期實現。

加油!中國航天!

我是科技銘程,歡迎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