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從月球土壤中,發現了玻璃纖維,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2020年12月17日,中國發射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從月球帶回地球了珍貴的月球土壤樣本,總重量為1731克,由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從月球取土並順利返回的國家,在中國及世界太空探測領域劃上了濃重的一筆。

中國科學家從月球土壤中,發現了玻璃纖維,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些被帶回的樣本,對於我們深入了解月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特征、精確的月壤構成、月壤形成演化規律以及月球的演化等具有重大的意義。

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嫦娥五號探月工程取土的地點位於月球的呂姆克山脈,其地質歷史較為『年輕』,是研究月球演化最為理想的區域之一,即使之前美國從月球帶回了大量的月壤樣本,也無法滿足深入研究的需要,因此美國一直以來都非常覬覦和羨慕我們的成就,想方設法向我們索要,隻不過我們早已經看出了他們的險惡用心,沒有讓他們得逞。

近期,中國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月壤樣本,又發現了一個讓人感到非常鼓舞的結論,那就是我們取回的月壤中含有大量的玻璃纖維。

對於玻璃大家肯定不會陌生,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目前已經成為我們生產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物質,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而纖維之義,就是非常細小的物質,因此玻璃纖維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非常細小的『玻璃絲』。

那麼,為什麼月球上會有這種東西呢?

眾所周知,月球表面的自然環境和地球非常不同,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都比較長,由於沒有大氣層,其表面熱吸收和熱釋放的效率都很高,因此表面的溫差極大。

再加上沒有了大氣層的阻擋,隕石很容易撞擊到月球的表面,因此在月球上會形成很多與地球上存在很大不同的物質及形態,玻璃纖維就是其中之一。

從性質上看,玻璃纖維其實是一種非晶態物質的產物。

雖然也叫玻璃,但與我們在地球上常見的玻璃不同,月球上的玻璃纖維,其實是在快速冷卻時所形成的玻璃態結構,它們是由一系列的玻璃微晶所組成的。

因此,月球上的玻璃纖維,指的是一種以月球表面物質為主要成分的非晶態物質,這種物質在地球很難形成,而在月球上則比較普遍。

通過科學家們的研究分析,認為月球上的玻璃纖維,最有可能來源於隕石的撞擊。

與低長徑比的玻璃珠相比,形成這些玻璃纖維的液體黏度要更高,因此,具有超高長徑比的玻璃纖維,應該是隕石在撞擊月球表面的過程中,急劇升高的溫度使月壤發生了『黏稠化』,然後隨著逐漸冷卻的進程,使含有二氧化矽微晶體的這些黏稠液體產生了熱塑成型。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隻有非常『溫和』的撞擊事件《撞擊速度低、撞擊時產生的溫度也較低》,才會形成這麼多的玻璃纖維,否則就會形成球體狀的玻璃物質。

我們科學家們的這一發現,證明了月球土壤具有良好的玻璃形成能力和優異的加工成型特性,說明在月球的表面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就地取材用以加工成玻璃的先天條件,這為未來中國在月球上建造永久性研究和觀測基地無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

此外,這一發現對於我們深入了解月球的演化特征、推動光纖技術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