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20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每年的7月20日,是人類月球日,為了紀念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登月成功。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
近日,在《神奇的嫦娥五號》科普紀錄片發佈會上介紹:近10餘年來,中國探月工程的國產化率不斷提高,嫦娥一號任務的國產化率超80%,但進口器件所占經費也超80%。
嫦娥五號任務中,國產化率達95%以上,引進器件所占經費大幅下降,約20%左右。
國產化率不斷提高,哪些關鍵領域取得了突破?人類一共登月幾次,除了第一次令人印象深刻,其他幾次都有哪些標志性意義?現在月球表面還留有哪些探測器?
哪些關鍵領域實現了國產化的突破?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介紹,從電子元器件到材料再到部組件,從單機到分系統再到整個大系統,中國航天領域的國產化率不斷提高。
其中,追求國產化率的核心問題的是元器件的國產化。
火箭作為一種復雜而又精密的飛行器,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需要多種應用於控制系統的電子元器件。
同時,火箭面臨真空條件下的極端溫度,以及危險的空間輻射等惡劣的空間環境,因此對於元器件的可靠性要求更高。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很多元器件需要從國外進口。
隨著中國航天工業和電子工業的不斷進步,核心元器件以及集成電路基本能實現自主生產,為航天領域的國產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材料方面,運載火箭除了控制系統以外,動力系統的設計也存在高難度。
雖然早期這些特殊的材料不一定依賴進口,但使用性能並不高。
而近年來材料科學以及加工工藝的發展,使得中國自主研制的火箭發動機性能也越來越高,能夠耐受更高的溫度與更大的壓力。
此外,中國在軟件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面對太空的輻射環境,不能僅僅依靠元器件的抗輻射能力,還需要通過軟件,額外增加冗餘備份,保護航天器免遭高能粒子攻擊。
即便萬一元器件被高能粒子擊穿,也需要系統及時檢測並屏蔽。
楊宇光表示,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等高精尖工程的國產化率不斷提高,不僅降低了成本,同時也促進了航天產業鏈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健全了中國工業體系。
登上月球的可不止阿姆斯特朗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飛船的登月艙『鷹』號降落在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成為首位登上月球的人,但並不是隻有他一個人登上過月球。
實際上,除了『阿波羅11號』,美國還進行了多次登月嘗試。
比如『阿波羅12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進行的定點月球著陸,飛船落在此前已降落在月球的探測器附近,兩名宇航員還從探測器上取回了元器件;『阿波羅15號』將人類第一個有人駕駛的月球車送上月球表面,使宇航員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科學考察活動;『阿波羅17號』則是迄今為止人類最後一次載人登月活動,並且此次為了最大化科學目標,將一名地質學家送上了月球。
美國的數次登月嘗試中一共成功了6次,『阿波羅13號』在飛往月球的過程中,服務艙中的氧氣罐發生了爆炸,危及航天員生命。
在所有地面人員的努力下,飛船最終繞過月球成功返回地面。
楊宇光表示,這是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太空救援行動。
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多少探測器?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今,人類已經發射了100多個月球探測器。
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是人類首枚月球硬著陸探測器。
此後蘇聯相繼發射了一系列月球探測器,美國也先後發射了十多顆月球著陸探測器,其中,5顆『徘徊者號』與7顆『勘察者號』探測器永遠留在了月球上,成為月球表面的遺跡。
楊宇光介紹,載人探測方面,美國的『阿波羅』登月活動也給月球留下了不少東西,除了放置在月球表面的激光反射器以及月球車,還有登月艙的『下降段』。
這些『下降段』在航天員從月球返回到繞月軌道時起發射臺的作用,美國成功實現的6次登月活動一共在月球表面留下了6個登月艙的『下降段』。
另外,登月艙的『上升段』進入到繞月軌道後也被拋棄,受到月球表面『質量流』的影響,也會撞到月球上。
除此之外,一些繞月衛星在壽命末期,會主動進行『撞月』結束自身使命,比如中國的『嫦娥一號』等。
而中國的『嫦娥三號』著陸器以及『嫦娥四號』的著陸器和巡視器目前仍然在正常工作,使中國成為當前唯一一個在月球表面擁有兩個正常運行探測器的國家。
監制:郭靜
記者:鶴佳 楊揚
編輯:羅江 楊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