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成功踏足月球,這使得美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成功完成載人登月的國家。
在時隔50多年之後,現在美國又重新啟動了載人登月計劃,該計劃名為『阿爾忒彌斯計劃』,預計將在2024年將美國宇航員重新送回月球表面。
人類能夠離開地球,親身踏足別的星球,這是一件令人激動和振奮的事情,那麼我們何時才能實現載人登月呢?按照中科院院士葉培建的看法,以中國目前的航天發展速度,或許在2030年就能夠實現載人登月了。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晚,但發展迅速。
遠的不說,就從2016年算起至今,中國發射的太空任務就多達200餘次,其中就包括了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五個月球探測器。
最先發射的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是繞月探測器,而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為落月探測器,這裡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嫦娥四號,它於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於月球背面,致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著陸航天器的國家。
至於嫦娥五號,它不僅成功著陸月球,還將采集的1731克月球樣本順利帶回了地球,這使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取得月球樣本的國家。
由此可見,葉培建院士的看法是存在事實依據的,只要我們按照現在的勢頭發展下去,國家下定決心,2030年之前完成登月絕對不是夢。
當然了,一方面我們要對載人登月保持信心,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正視載人登月過程中所要面臨的難題,那麼載人登月的難點到底在哪裡呢?首先是技術方面,載人登月對於火箭的運載能力是一個挑戰。
中國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25噸,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4噸,這個數據值得我們驕傲,但面對載人登月,卻還顯得有些不夠用。
載人登月與無人探月是截然不同的,它對於火箭的運載能力要求極大,以美國的阿波羅11號為例,它的登月飛船總重就超過了45噸,其中登月艙15噸、服務艙25噸、返回艙6噸。
由此可見,要想成功實現載人等於,在火箭的運載能力上,我們還要進一步有所突破。
當然了,並不是說要實現載人登月就必須要擁有載重超過45噸的重型運載火箭,我們也可以采用多次發射,然後再交匯對接的方式將整個登月飛船送上天,不過這同樣需要進一步研究並作出相應的改進。
技術方面需要解決的難題很多,並不隻是火箭運力方面的問題,而除了技術方面以外,資金方面的壓力也必須要正視。
載人等於與無人探月相比,對於資金的需求是有著質的區別的。
以成功登陸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為例,它的總花費也就在1億美元左右,但若想完成載人登月,所需的花費將會以百億,甚至千億美元來進行計算。
這一點也不誇張,因為當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美國的花費就達到了2800億美元,雖然現在科技進步了,花費有所降低,但幾百億肯定還是需要的。
花費這麼多,我們為什麼還要登月呢?登月的意義是多方面的,一來月球上有著豐富的資源和絕佳的宇宙觀測條件,誰能夠先一步實現對月球的開發利用,誰就能夠最先從其中獲益。
二來,發展航天技術可以帶動一系列產業的發展和相關技術的進步,從長遠來看,所具有的意義是難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