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馬來西亞國家航天局局長納皮亞赫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表示,馬來西亞對參與中俄的月球計劃很感興趣,希望中俄允許馬國加入。
他強調稱,馬國參與月球計劃,不隻是一個乘客角色,更是一個技術創造者,其參與可以對人力成本產生積極影響。
換言之,如果中俄同意,馬國參與月球計劃,那麼將節省大量人力和技術成本。
那麼中俄能同意馬國這個要求嗎?
首先,中俄制定的月球計劃,是一套系統性工程。
雙方計劃在
2025年至2035年分兩個階段建立一個月球聯合科研站,這個站由多個模塊構成,可長期運行,足以保障人類在月球上的基本生存。
這裡面的技術含量極高,涉及到火箭發動機、機器人技術、芯片以及航天站技術等尖端科技。
而在這些領域,馬來西亞並沒有展現出過人的技術,而且還依賴外力。
去年6月底,馬來西亞借助歐洲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了一枚MEASAT-3d衛星,才提高了本國的網速。
自己連衛星發射都要借助歐洲力量,可見馬來西亞不是一個合格的技術創造者,其隻能扮演乘客角色。
其次,馬國的登月計劃不可行。
2007年10月10日馬國一位叫穆紮法爾的宇航員,搭乘俄『聯盟TMA-11』宇宙飛船抵達國際空間站,在馬國國內掀起了一股『航天熱』。
隨後,馬國政府趁熱打鐵推出自己的航天計劃,力爭在2020年之前造出國產宇宙飛船,把本國穆紮法爾這名宇航員送上月球。
2020年過去三年了,宇宙飛船的影子都沒見到,這如何實現載人登月呢?
而馬來西亞如此不知輕重,就是因為其航天人才培訓、基礎設施等都處於起步階段。
馬國沒有自研技術支撐其研發火箭、載人登月等任務。
其三,馬國很缺錢,更不想背負債務謀求發展。
例如中馬合作修建的東海岸鐵路項目,就曾被馬國政府叫停一年,原因就在於馬方認為,東鐵完全沒有投資回報率,需要40至50年才能償還完借貸。
後來經過與中國多次商談,馬國才不情願的恢復修建。
鑒於這樣的教訓,所以與馬國合作必須留一個心眼。
所謂強強聯合,才能更強,與馬國這樣的『一窮二白』的技術小白合作,隻會拖後腿,中俄還需三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