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太空競賽是面子工程?為何中國探月反令阿波羅計劃疑點重重。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我們在這十年間選擇登月而非其他事情,不是因為他們簡單,而是因為他們很難』

肯尼迪在古巴導彈危機前夕的這段演講內容,象征著美國登月計劃的開始,也代表著美蘇太空競賽走向高潮

雖然最終完成載人登月的美國贏下了太空競賽,然而在塵埃落定的今天,當我們回首這段『波瀾壯闊』的競賽往事時,卻能發現一些詭異之處

美蘇兩國的『天才對決』

美國能在1969年登月成功,離不開一位納粹德國的『戰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德國匯聚了全世界最頂尖的火箭研究人才

二戰結束的同時,美蘇兩國在審判戰犯之餘,私底下也都窩藏了大量的德國科學家

這些在二戰期間沒有離開德國的科學家多數具有軍方背景,某種意義上來說,將其稱為戰犯也並無不妥

然而為了能讓自身的科學技術優於對方,幾大強國對於那些看得上的人才,便統統選擇網開一面

這批『戰犯』中,便有V2導彈之父、天才火箭科學家馮·佈勞恩

冷戰太空競賽是面子工程?為何中國探月反令阿波羅計劃疑點重重。

馮·佈勞恩

在被綁架到美國之後,這位天才一開始並沒有受到美國人的信任

其實對於美國人而言,納粹科學家最大的價值不在於為自己所用,而在於不被蘇聯所用,馮·佈勞恩就這樣度過了鬱悶的十年

然而令美國人沒想到的是,蘇聯不僅從二戰的創傷中快速恢復過來,還首先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並將第一名宇航員送上了太空

照這麼下去,用不了多長時間蘇聯航天器就將占領美國的天空

最終,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不得不將馮·佈勞恩的團隊請到NASA《美國國家航天局》,希望他們能幫助美國挽回一些面子

總統時期的艾森豪威爾

不過蘇聯方面之所以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先機,則同樣與一位天才有關

這位蘇聯天才名為科羅廖夫,與馮·佈勞恩不同,科羅廖夫是土生土長的蘇聯科學家,不過他的成長之路,倒也和蘇聯瓜分納粹德國遺產脫不開聯系

在二戰結束後,科羅廖夫作為蘇聯方面的技術人員,被要求前往東德搜刮德國遺留的V2導彈,並在當地招募德國技術人員

靠著這支團隊,科羅廖夫在短短十五年時間內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還在1961年4月12日將加加林送上了太空

加加林的成功就像一記耳光,狠狠地打在了自詡為『人類燈塔』的美國人的臉上,自曼哈頓計劃以來美國人從未想象過自己會在科學技術上被人超越

於是,接班艾森豪威爾的肯尼迪才會在1962年通過片頭那次著名的演講,發誓美國將會在太空競賽中扳回一局

最終,美蘇之間的登月競賽,在馮·佈勞恩與科羅廖夫這對天才的對決中拉開了序幕

科羅廖夫與加加林

美國搶先一步載人登月

雖然今天的我們都知道,美國人最終搶在蘇聯人前面完成了載人登月,然而回到1962年,就連肯尼迪自己都不相信美國能贏下這次競賽

畢竟他們已經連續把好幾個『第一』讓給了蘇聯,而且蘇聯人早在美國喊口號之前,就已經搶先開啟了登月計劃

在科羅廖夫的帶領下,蘇聯搶在了美國前面完成了第一次月背拍攝、第一次探測器硬著陸

看上去美國會毫不意外地再一次輸掉,可是天有不測風雲,1966年1月,因積勞成疾,科羅廖夫與世長辭,他與馮·佈勞恩的對決提前分出了勝負

而沒了科羅廖夫這位領軍人物,蘇聯航天部門立即失去了方向,在另一邊,馮·佈勞恩的團隊卻以『極其順利』的節奏繼續著他們的登月計劃

1969年11月,馮·佈勞恩用他最得意的作品土星五號重型運載火箭,成功地將阿波羅11號送到了月球上

這一壯舉不僅意味著美國人替已故的肯尼迪,兌現了他在七年前許下的諾言,也暗示蘇聯美國人最終贏下了太空競賽

土星五號運載火箭

在冷戰的緊張局勢下,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時間質疑登月的真實性,特別是蘇聯作為美國最大的戰略對手,如果美國在登月中弄虛作假,那麼蘇聯人有足夠的動機第一個跳出來揭穿他

然而等到冷戰結束以後,許多重新浮現的事實讓人們不由得再去重新考慮一下,登月中曾出現過的那些『陰謀論』

無比『困難』的計劃

以『表演』角度來看,阿波羅計劃可謂是一場完美的演出,美國不僅成功將宇航員送上月球,還在之後三年間連續六次完成了同樣的航行

並且阿波羅13號還導演了一次完美的『事故』,離地32萬公裡的宇宙飛船突發爆炸,而兩位宇航員居然成功生還

這近乎完美的表現,在當初都被作為美國科技領先世界的證明而永載史冊,蘇聯官方的沉默,則是對所有陰謀論最好的回應

但是阿波羅計劃的壯舉似乎也在傳達這樣的消息『登月雖然難,但是是可以做到的,並且是可以多次做到的

這個觀點,激勵著那些雖然沒有美國財力雄厚,但卻可以使用更先進電子技術的國家復現登月壯舉

阿波羅計劃之後,中國、日本、歐洲航天局乃至印度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登月計劃

印度探月工程

然而半個世紀過去了,除了中國以外的所有後來者,都沒有在探月工程中取得值得注意的進步,而中國人在親自進行了嫦娥計劃後,才終於意識到『載人登月,遠比想象中要難

當我們回到阿波羅計劃的年代,還能發現在美國完成登月的同一瞬間,蘇聯便擱置了全部的登月計劃,自1969年以後,蘇聯對月球的探索,便隻停留在利用已有技術進行無人登月

並且在1976年以後蘇聯甚至放棄了無人探測,轉而將精力全部投放在空間站等更具價值的項目上

那麼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性,美國在登月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偽造,譬如僅僅將宇航員運送到月球軌道,而將無人的月球車投放到月球表面作為日後的證據;或者將無人的登陸艙直接發射到月球表面,而涉及宇航員的影像資料則全都在某處秘密拍攝?

同樣,蘇聯之所以不對美國進行『打假』,其原因或許也在於蘇聯也認識到了載人登月極其困難,而且在科羅廖夫去世以後,蘇聯與其同美國進行這場必輸的競賽,不如配合美國『演戲』,以換取一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阿波羅計劃中的登月艙

這種現代觀點是否可信,我們不如從美蘇太空競賽的動機一窺究竟

冷戰太空競賽本質

從客觀的角度看,冷戰期間美蘇太空競賽的根本動機,實際上就是冷戰的本質,美蘇雙方都在通過完成一個共同的『有益於全人類的任務』,來證明自身的體制優於對方

之所以要以這種和平的方式,而非以戰爭來一較高下,除了古巴導彈危機後美蘇雙方都意識到核戰爭沒有贏家之外,還因為他們都以普世的意識形態立足

如果用戰爭手段對對方進行毀滅,即使能贏下戰爭,那最終的勝利者,也會被其國民認為:這個政權與二戰中失敗的三個納粹國家並不不同,這實際上反而是對自己從根本上的否定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看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兩國都在軍事價值尚不明確的太空領域,投入難以計數的資源

可是另一方面,美蘇兩國作為太空競賽的唯二玩家,都要承擔航天任務帶來的巨大花銷

六十年代的美元可直接兌換為黃金

在美國進行登月計劃期間,NASA的總預算有近300億美元,這一數字相當於1962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

而同期蘇聯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想要贏得登月競賽,即使蘇聯資金利用效率高於美國,其所要投入的資金也不可能少於同期蘇聯生產總值的10%

這樣天量的資金,對於還需要補貼自己東歐盟國的蘇聯而言是難以承受之重,因此在美國單方面宣佈登月成功之後,蘇聯比起給美國『找茬』,則更願意借坡下驢,退出這場已經無法贏下的太空競賽

來自NASA的數據,也同樣佐證了這一觀點,1966年是阿波羅計劃最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NASA獲得的經費高達59億美元

而隨著阿波羅計劃的收場,美國人並沒有趁熱打鐵,鞏固他們在太空探索領域上的優勢,反而逐步削減經費減少財政負擔

等到裡根開啟『星球大戰』計劃之後,NASA的經費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然而隨著美元貶值,實際投入已經遠不可與六十年代相比

因此確實可以說戛然而止的登月計劃不僅讓蘇聯得到了解脫,也讓美國得到了解脫

開啟星球大戰計劃的裡根

在阿波羅計劃結束後,NASA一直以獨孤求敗的眼光,俯視著所有的後來者

不過隨著中國的奮起直追,嫦娥計劃有望在時隔半個多世紀後,再一次將人類送到月球表面

在中國探月的過程當中,我們自己的登月飛行器,不僅發現了美國登月時留下的痕跡,也同樣發現了許多美國人並未發現的、在月球上或許很普遍的物質與現象

而中國的新發現不止來自於月球,也同樣來自於過程當中,當我們真正走上探月之路時,才發現這條道路遠比想象的要艱辛

中國的成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美國在半個世紀之前完成的登月壯舉,究竟是不是不摻雜一絲虛假的人類偉大進步

而NASA為了回應這種觀點,也宣佈展開『重返月球』計劃搶在中國之前登陸月球

至於最終成果如何,還請我們拭目以待

訴說古今歷史,微鑒深層脈絡,我們下期再見

參考文獻:

https://www.nasa.gov/

https://www.usaspending.gov/

范海虹,《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外層空間競爭《1945-1969》》

張弛,《冷戰中的美蘇載人登月競賽》

宋河舟,《曼哈頓計劃與阿波羅計劃的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