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月球就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裡,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衛星.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裡.月殼下面到1000公裡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裡,是地球的3/11.體積隻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佈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裡,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征.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恒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恒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隻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又由於月球軌道傾斜於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於月球距離地球隻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在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星的軌道》而且是數值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